首 页
关于京文
京文团队
合作联盟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我们怎么编《律师文摘》
 
  几个无名小辈空手创业谈何容易?拜师求教啊!江平、梁定邦、张思之、
 
邓正来、贺卫方先生慨然出任“学术顾问”,江先生更是倚马可待挥就第一篇
 
卷首语《律师的哲人气质》,令我们大喜过望、信心倍增。五位先生都是各自
 
领域的卓然大家,江先生的引领风气、梁先生的博雅通识、张先生的慷慨仗
 
义、邓先生的深邃严谨、贺先生的锦言妙笔,均为一时之冠。而他们的人格魅
 
力、道德勇气,尤为后学仰止。五年来,除远在香港的梁先生仅有一面之雅
 
外,其他四位是每求必应、每请必到(且都坚决不让接送)、每到必有真知灼
 
见(详见历次座谈纪要)。一次文摘年度座谈会结束,几位顾问留下来与大家
 
共进晚餐,记忆中还有方流芳、许章润、王人博、李曙光等先生。能想象得出
 
当时的场面吗?置身其间,感受浓浓情意,倾听连珠妙语,是何等难得的幸
 
事!在此,我衷心祝福这些妙人长命百岁,有了他们,这世界美好了许多。
 
  还是回到创业之初。选文标准我们突出了“三性”——思想性、国际性、
 
前瞻性,博采众家之长,汇萃中外经典。我们自觉有别于市场上铺天盖地的
 
“胜诉之道”、“成功秘笈”之类形而下的读物,“不过多纠缠实务细节或办
 
案技巧,而注重培育律师的人文精神和理论素养。这正如法哲学,虽不涉及具
 
体法条的解读,但其所揭示的法的精髓和法的本质却是所有法律的基石。我们
 
也不愿孤立地看待律师职业,而是将之置于法律职业家群体之间及民主法治进
 
程之中,选文广及整个司法领域亦不足为怪。”(总第七辑编后记)如此一
 
来,岂不宽泛无边?细心的读者自会发现,虽然我们从未标榜过什么主义,但
 
我们从未偏离过“制度的检讨与设计”这个主航线,所选文章无不围绕民主与
 
科学、宪政与人权、自由与平等几大主题展开,以促使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向
 
着文明、理性、平和的方向进步。
 
  设计栏目也耗费了我们不少时间和精力,甚至到了字字推敲、句句斟酌的
 
地步,最后定下沿用至今的六大板块,其中“法理沉思”、“经典回放”、
 
“以案论道”、“百代风流”、“返回现场”等子栏目尤为我们敝帚自珍。五
 
位创办人,加上于绪刚、李建伟两位博士,经过长达半年的苦心筹划,《律师
 
文摘》终于悄然登场了。
 
  创刊号面世后,我们意外地听到了不少溢美之词,真有受宠若惊之感。同
 
时来自律师的指责之声也不绝于耳,大多是抱怨阳春白雪、书生意气之类。为
 
此,我们在第二辑里作了微调,一方面增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实务文章,
 
一方面坚守底线:“思想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我们宁愿曲高和寡而不愿自降
 
其格。我们拒绝平庸和媚俗。”(总第二辑编后记)我私心里有些自负:读不
 
懂就该自我反省,否则干嘛还要“提升”和“提高”呢!
 
  五年来,“法理沉思”既收录了托克维尔、霍姆斯、拉德布鲁赫、哈耶
 
克、德沃金等近现代享誉全球的大师之杰作,也摘选了胡适、吴经熊、燕树
 
棠、萧公权、费孝通等国内名家的精品,“经典回放”中更是囊括了自亚里士
 
多德以降几乎所有推动人类法史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及其名篇。即便“小”
 
如随笔,亦力求熔优雅的文笔与深邃的思想于一炉,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
 
享受。
 
  当然,《律师文摘》毕竟不是理论期刊,我们也努力扣紧时代脉搏,贴近
 
法治实践。但我们尽量避免哗众取宠的新闻炒作,即使像“判例研究”这样实
 
务性较强的栏目,也不满足于就案论案,摒弃那种“原告诉称,被告辩称,法
 
院认为”的格式化表述,而侧重挖掘案件背后的法理意义和制度创新,如“BBS
 
铝制车轮案”中权利穷竭制度的冲突与协调(2002年第4辑)、“枫叶诉鳄鱼不
 
正当竞争案”中的反向假冒(2003年第2辑)、“中财信业委托代理纠纷案”中
 
的盖然性标准(2004年第1辑)、“步升诉百度案”中的帮助侵权规则(2006年
 
第5辑)等等。此外,“事件剖析”、“热点话题”、“证据适用”等栏目无不
 
体现着这一编辑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