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律师文摘》为什么举步维艰却能走到今天
高定位与不妥协决定了《律师文摘》的读者只能是“小众中的小众”(见
李静冰《对律师文摘说几句不好听的话》),而我们有意与官方保持警惕的距
离、拙于宣传和行销,也注定了《律师文摘》的经营必将一败涂地。两年下
来,我们已赔进四十万元。正当弹尽粮绝、难以为继时,支持单位和理事会雪
中送炭、慷慨资助。要知道,那时的文摘“养在深闺人未识”,毫无广告价值
和回报能力,他们的支持完全出于理想和道义。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几年来他
们丝毫没有干涉过编辑事务,没有推荐过一篇关系稿,使我们在市场化的同时
尚能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编辑理念,尚能保证刊物的高品位和
高质量。
出版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在现行出版体制中,书号一直是稀
缺资源,谁会傻到把书号浪费在一本一无名气、二无利润的新刊上呢?所幸的
是真有这样傻的出版社。《律师文摘》创刊至今已换了三家出版单位,无论是
使我们梦想成真的时事出版社,还是转型阶段挺力支持的法律出版社,都让我
们念念不忘。但我们要强调的是,自与中国法制出版社合作始,《律师文摘》
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平稳发展之路。祝立明社长、杜佐东总编的胆识与魄力给我
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赢得了我们由衷的尊敬与感佩。如果说《律师文摘》已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价值,赢得了一批稳定的读者群,法制社及其编辑们着实功
不可没。
都说同行是冤家,文人最相轻,但《律师文摘》自始便得到兄弟媒体的无
私提携。律师界两大名牌刊物《中国律师》、《律师与法制》每期都免费刊发
文摘目录,转载文摘卷首语。刘桂明先生简直成了义务宣传员,逢人便荐文
摘。其他报刊(《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中国司法》、《中国公证》
等)和网站也是不吝版面倾力相助。而今,阿桂已调离《中国律师》,《律师
与法制》也被迫改弦更张,谁能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孤独伤悲呢?
优秀刊物靠的是优秀作者。老天在这方面亦待我们不薄。除五位学术顾问
和上文提及的名家外,徐显明、冯象、朱苏力、季卫东、梁治平、高鸿钧、舒
国滢等众多一流学者时时赐稿的同时不忘耳提面命。正是他们博大精深、文采
斐然的佳作撑起了律师文摘的门面,给编者与读者宝贵的精神滋养。还有那些
慧眼独具的推荐者,为我们披沙拣金,保证了刊物有不尽的源头活水。
最应感谢的无疑是读者。尤其是那些自创刊号一直自费订阅《律师文摘》
的读者,他们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衣食父母,而是我们血肉相连的同道中
人。不少读者将《律师文摘》视若己出,百般呵护,不时投书献策,不论是热
情的鼓励还是尖锐的批评,每一次都令我们怦然心跳。特别是,或因经济拮据
或因更换出版社或因临时撤换敏感稿件,拖延出版几成家常便饭,凡此种种读
者无不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宽容。正是他们,“支撑着我们原本瘦弱的身躯和
摇摇欲坠的理想,使我们在严冬里心怀着一个美好的春天”(见总第八辑编后
记)。
最后不能不提一下我们自家人。感谢王景智、梁小玲两位编辑五年来的患
难与共、风雨同舟,没有他们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和事无巨细的日
常工作,《律师文摘》不可能连续不断以这样精美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我是一个平庸的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韶光已经荒废,自创办《律师文摘》
那一天起,我就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做一个合格的编辑,既然无力创造思想
和贡献学问,那就做一个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者吧!我常常扪心自问:孙某何德
何能,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在我明白了: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梦
啊!我两手空空,无以回报,唯有诚惶诚恐、尽心尽力,去实现那个梦。
希望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面无愧色地说:
我们记录了历史,我们也创造了历史。
2006年11月28日初稿,12月25日改定于法大安贫居
|